N年前的一封信(节选)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很有感触。下面是信的内容节选和读者评论。  

知道你们很困惑很迷茫,我就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这是一个小镇出身的极普通家庭的小孩的故事。首先跟大家说一下我的学历:小学在镇上读,初中高中都在县上最好的中学读,国内985工科四年,国外读博。

我有很强的虚荣心,这是优点也是缺点。虚荣心让我变得争强好胜,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想做到最好。我不是聪明的人,智商最多算是我认识的人中的平均数。但是我并不服输,我愿意将其它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去弥补,所以我本科四年过得都很累。大一时就计划考研,大二思想转变,开始为出国读PhD而准备。三十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当年的目标完成地还算不错。但虚荣心的对立面是很强的自卑感与玻璃心,这也让我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思想越来越成熟,发现让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

我很功利,这导致我美好青春年华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我认为“有用”的地方。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行动,这让我有目标有规划不虚度年华,这让我总是比周围人更优秀一点,但也让我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好还是坏呢,我不知道。如果从古代哲学思想看,阴与阳,黑与白总是相克相生,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当年一直坚持下来,也不会有今天的种种生活。但当年的有些做法确实有点偏执,比如花时间来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会认为是浪费时间,要是能再变通一点的话会更好。

二十出头的时候,我最想做到的事情是阶层跨越。农村出身的我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我认为是走学术这条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一站博后,找到教职,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走来,夸张点说,我的一生不能行差踏错半步,因为出任何差错我都会离阶层跨越这个目标越来越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男主角也说过类似的话,他的大厦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就会倒塌,我能理解他的感受。

但当时的我又总想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多彩,哪怕犯点“错误”。我想要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因为我的共情能力不错,曾经想做一个社会学者,走遍大江南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人生百态,社会炎凉。但没想到一下子就在工科领域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我曾因为喜欢玩乐器而成绩下滑,但当时的我认为这样做又是值得的。那时候觉得喜欢艺术尤其喜欢哲学的人很酷,也读过加缪萨特叔本华一些哲学家的书籍。当时的我,凡事都要追寻意义。

年轻的样子真好,年轻的心灵总是那样炽热地跳动着,会因为一点些云淡风轻的小事就暗暗努力,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美或贬低而耿耿于怀。那个时候并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但却整天把做自己挂在嘴边。现在逐渐知道了自己的模样,却习惯了闭口不言。

我年轻的时候始终处于矛盾中。我不擅长考高分,可是一直挣扎着努力学习考高分;我喜欢交朋友,可是我又厌恶社交,因为社交让我失去自我;我从心底认为英雄不问出处,农村出身的我照样可以很优秀,但我却从没跟同龄人讲过我是农村出身;我不擅长做学术,如果不是因为学术带给我的那一点点乐趣和勇攀学术高峰的成就感,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我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注定了我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很喜欢加缪的那句话,苦难让我睁开眼睛。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为任何想要获得的东西而抗争的过程。幸福也就藏在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的过程中。

问我对年轻时的自己有什么想说的话,Find something you really love and fight for it. Never settle.

 

读者留言:

我很喜欢董启章的一本书《答同代人》,在这里的“同代人”不是指同个代际的人,而是同时代的人。那本书放到今天看仍然有许多启发性的章节。

作者的故事,我在身边这一代“同代人”里,看到不在少数。什么叫我们这一代人呢?教育仍被叙述为阶级跃迁的工具,而现实却已经是僵硬的阶级固化,经济停滞,社会活力丧失。如果作者早生30年,实现梦想的几率绝对大得多。

相比之下,我不想阶级跃迁成为有钱人或者受人尊敬的人,我不想让自己一直痛苦。我大概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我知道自己做不成很多事情,无法弄懂很多事情,也委屈不了自己。我想了想,如果明天就死掉的话,今天的我做什么才不会后悔呢。这就是我现在过着的生活。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总是什么都想要。这样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痛苦。我选择了放弃一些,也得到了一些。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