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潮流的人和事

房间里一直挂着朴树在镜头前低头沉思的海报。每次看到这张海报,我都会想起他说过的那句话,“现在音乐圈的人都是XX”。

我很想知道,他在镜头前闪耀的时候都会想些什么。如果他真的这么厌恶高度资本化的音乐圈与娱乐圈,那他为什么还会站在这里?“这一段时间确实缺钱。”参加综艺的时候他这么回答。这个回答很聪明,既说出了大家想听到的,也保留了自己心中的东西。

我在想多年以后的自己,是不是也会像他这样。

现在的年轻人有两种“个性”,一种是顺应潮流而且力争站在潮流最前线,一种是逆潮流而行。朴树就是我认为流行偶像中难得的逆潮流而行的人。

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后一种。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读到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些文章,心理总是会咯噔一下,心想,这才是我应该成为的人。忧国忧民,扼腕叹息倒也没有,但是读书确实让我读出了一些责任感,在我身上种下了一些很传统的东西。

什么时候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失望?

其实一开始也没有失望,更多的是标榜自己的不同。你看,你们都关心这些肤浅的事情我不关心,你们都在讨论社会话题我不讨论,我多么与众不同。可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的社交媒体后,我还是失望,选择了逃离。微博上,豆瓣上,知乎上,B站上, 大家各抒己见,寻求着浅层的共鸣,表达着类似的愤怒。当文字这种媒介被滥用的时候,文字也失去了其本身该有的魅力。这是进步,也是退步。创作平民化会带来创作的高度自由和繁荣,同时也让更多值得被聆听的有魅力的文字被淹没在大量肤浅文字里。我注销了所有这些社交账号,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从这些网络平台筛选出真正值得阅读的文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滑进低俗诱惑的陷阱”。

你能想象这些场景吗?林觉民说着“分了就分了,恋爱不能使我完美,但使我完整”,梁启超说着“成年人最好的体面是不要多管闲事”,宋庆龄说着“谁不想自家孩子能出人头地,我要鸡娃”。

是的,时代不同了,话语体系改变了,人们关注的事情更多样了,但是有些事情始终不能变,而且一定会在某些人身上保留下来。

现在的我渴望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