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内向者

今天才搞清楚,原来自己本质上是内向的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经常和一个师兄一起去打球跑步锻炼身体,过了一阶段后,从一开始的不相识到后面越来越熟悉,慢慢地开始聊一些规划,人生想法。然后有一次我们和另外两个不认识的同学一起去锻炼,我和其中一个小伙伴去打乒乓球了,师兄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去跑步了。结果师兄离开体育馆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走了,也没有叫我。后来小伙伴告诉我师兄已经离开的时候,我惊讶又惆怅。虽然他没有等我的义务,可我们也算是朋友啊。为什么不叫上我一起走呢?哪怕走的时候跟我说一声呢?后来仔细想想,每次也都是我等他,他似乎也没等过我。看来我以为我们变得熟悉了,其实并没有,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

重点在下面。我从体育馆回去的路上,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只感觉心中有些许沮丧。然后又想起自己最近这段时间经历的一些小事,好像明白了什么。每次聚会,每次交流,似乎都在消耗能量。而每次向外打开释放能量之后,都需要靠独处来重新获得能量。就像我独自从体育馆回去的那天晚上,回到家后,我读了读哲学书籍,听了听巴赫,看了看旧电视剧,又胡思乱想了一会,马上感觉整个人又活了过来。

后来到网上一查,“与人交往消耗能量”,这种人本质上就是内向者。

可是为什么我之前二十多年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呢?我从不担心做presentation,从不担心public speech,从不担心组织一场活动,也从不在社交场合感到害羞,甚至有点喜欢上面这些活动。种种迹象表明,我是一个外向的人。

但这只是表象,这只是我“社会化”后规训出来的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如果我能做一个很好的presentation,如果我能做一个很好的public speech,如果我能很好地组织一场活动,如果我在社交场合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能够获得更多关注,我也会得到更多“隐形优势”。这是个“外向即优势”的时代,互联网的高度扩张,让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可这并不是我,更准确地说,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我。我更多的部分是在独处,是在思考,是在散步,是在一个人自嗨。比起精彩纷呈的外在世界,我更依赖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主观感受。我无疑是一个内向的人。

唉,为什么没有早点意识到呢?早点意识到的话,至少能减少很多无谓的烦恼。看来我所谓的喜欢自省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