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我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农民工陈直》。陈直是二本数学专业,后来辍学到工厂进入流水线工作,月收入四到五千。
这篇报道中,网友提问大多数都是围绕他是怎么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下依然抽出来去研究哲学的。他回答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工厂劳动只是为了赚钱,但是读哲学书籍是为了生活。他所理解的生活更多的是指“精神生活”,渴望达到精神世界的富足。
受这篇文章启发,我也想聊聊我对哲学的看法。
我十分相信并且越来越相信的一个观点是,任何科学上升到最顶端,都是哲学。
我对哲学的看法,与陈直有相似之处。生活单调,琐事缠身,如果没有一点精神世界的给养,真的很难熬,它某种程度上算是我的一个出口。
我曾经在哲学中找到过精神快感,类似的快感我在文学和音乐中也找到过。人都是想让自己快乐的,一旦你尝到过这种快乐,你是忘不掉的,你总是会想某一天再次尝到这种快乐。这也就是为什么喜欢阅读的人会一直喜欢阅读,喜欢听音乐的人会一直喜欢听音乐。
有人会问,花花世界迷人眼,有这么多的娱乐方式,为什么要选择哲学呢?其实这些事情本没有高下之分,每个人追求快乐的方式不同罢了。如果你认为有高下之分,那就去选择你认为高级的娱乐活动就行了。有的时候我在想,当今时代人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我,畅谈人生,谁又不是哲学家呢?
曾经也和我的一些同学聊过他们怎么看待哲学,由于多是工科的硕士,博士,大部分都是偏理性和务实。有人说,为什么要琢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是有目标,有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执行,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啊。不知道他们是真的这么想还是有所隐瞒,但是就算隐瞒了一些,结合我对他们性格的一些了解,大体方向应该也差不多。
是很好,我也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好,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很好(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大部分人对喜欢哲学的人有种偏见,会潜意识中就把他当成是哲学家式的,整日沉迷于思考人生与存在,思考物质与意识,思考死亡与生命。我想说,偏见害死人。就算是喜欢哲学,我们也有其他的正常生活,也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哲学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哲学家把哲学当成毕生的精神追求,整日沉浸其中;哲学教授把哲学当成饭碗,写哲学书籍和文章;我接触过的哲学专业的学生,真心喜欢的倒在少数,大部分人学习哲学专业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到学分。
在我这里,哲学算是一种爱好,更深一层看,哲学对我是一种工具,是我用来看自己和看世界的工具,是我解答人生疑惑的工具,是我对抗孤独感和虚无感的工具,是让我在有限生命里变得“爱智慧”的工具。我享受沉浸在思辨中带给我的快乐,它让我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认知,能让我每次与自我相遇时不那么慌张。换句话说,哲学对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最后再附上《道德经》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隐无名。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