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十一

老同学张宇又说,写写小时候看电影的场景吧!我说恐怕力不从心吧,小时候看电影场面热闹的像唐朝一样,让我去写,能写好吗?

带着这种力不从心的心情,东拼西凑去寻觅儿时的零散记忆,这一寻觅不怎样,那些磕磕绊绊的看电影的夜晚在脑海里翻涌……

每当要放电影了,那时候村里都叫大队,大队的广播就预先通知了,消息马上就传到学校、村头,邻里间奔向走告,非凡热闹,看电影是农村的一重大课题和最精彩娱乐,特别是我们这些还没念书小小孩,乐开了怀!尽然能从庄头喊到村尾!那些念书的小孩,放学后不回家,先到场地上去看看,看到那块架起的荧幕,心里就踏实了,有时候还要围绕着那块白色的荧幕转几圈,好奇的看看有没有藏匿着上次放影时留下的精彩故事,偶尔也会遐想:这薄薄的荧幕怎么会容纳下那么多千军万马呢?

要说看电影,我三哥和姐姐她们那年龄对电影的印象更深刻点,她们那时候至少能记得电影的名字和里面的人物,对电影的情节至少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我这年龄只是去凑热闹,连起哄都挨不上边,更不要说情节和意义了

记忆中,我看电影都是哭哭啼啼偷跑着跟着哥哥姐姐后面的,父母不让去,因为太小,哥哥姐姐不愿意带着,因为我是她们不折不扣的累赘!不让去看就哭闹,到了电影场就睡觉,散场后还要哥哥姐姐往回抱,第二天提起电影啥也不知道!有点像现代版的旅游,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家后啥也不知道……

荧幕都架好了,那就赶紧回家吃饭,吃过饭抱着小板凳去占个好位置!父母不让去就偷偷摸摸跟着哥哥姐姐后面跑,家前屋后都是树,顺着小斜路,磕磕绊绊跑到电影场,没有小板凳就在电影场扯把草坐在屁股底下,首先选好位置,偏了看不清脸,近了一直要仰着头,坐后面被大人挡住了,总之横七竖八占个黄金位置!能占个好位置,是我们看电影的全部意义!

但往往前面都坐着的都是不懂事的孩童,中间坐着怀抱幼童的乡村妇女,后面大多坐着识文解字村里文化人,指点着今晚电影的历史风貌,这三重坐次,重叠着三度景象!

外围还零散流串着那些看不懂门道凑热闹的好事之人,偶尔还有点着煤油灯,卖点花生瓜子的,围观的都是五六岁的孩子,馋延欲滴的凝望着灯光下瓜子……诉说久远的贫穷!

儿时看的电影,大多是抗战体裁的影片,我只能记住几个零星的影名和人物:地道战、地雷战、三毛流浪记,潘东子、马本斋、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几乎一窍不通!我们那年龄看电影,图热闹重于内容,装模作样的架势重于电影的意义,占个好位置重于知道电影的名字……

看完以后说到情节,几乎就是头一句脚一句的胡扯,正义的话语都忘却到九霄云外了,偏偏小日本那几句邪恶的台词,至今记忆犹新:八格~雅路、你的死了死了的、看到花姑娘就想到:吆~唏~吆~唏~花姑娘!这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台词,茶余饭后几个小伙伴还要拿来演绎一番……

随着我上小学,影片也在变换,抗战题材的影片慢慢少了,一批情感片生活片陆续上演,《小花》、《一江春水向东流》《梁山伯与祝英台》……农村少男少女的情感开始躁动,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灵魂开始蠢蠢欲动,看电影已经不能满足精神需求了,谈情说爱打情骂俏已经成为电影场的暗流,那片洁白的荧幕,掩盖了多少偷偷摸摸爱情的故事,演绎了多少少男钟情少女怀春的琐琐碎碎,成全了多少流里流气放荡行为,就因为这乱世情怀,不管周围十里八里的只要听说有电影都风雨无阻的一往情深!那时候的电影场成了乡村爱情的掩护和道具,爱情由荧幕转向了夜幕,情感由羞羞答答转身为光明正大,如果父母不同意和横加干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情哥哥带着甜妹妹溜……从那以后,农村的爱情再也不拖泥带水,几部电影,就战胜了千年的封建势力!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文艺多元化的脚步更加麻利,电影的发展有所壮大,各类武打片粉墨登场,那时候乡镇的影剧院开始买票入场看电影了!经典之作有《少林寺》,《李小龙》《霍元甲》……大街小巷传唱着《牧羊曲》……如果你不看两部武打片,不会比划几个武打动作,你就不能与时代共舞了……

那时我也崇拜武打,不知在哪扣扣索索弄的块儿八角钱,想买张电影票去看看少林功夫,钱攥在手里都弄湿了,最终因年幼体弱也没能挤进买票的长队……只能站在礼堂外某个角落里,听听里面的人嘶马鸣!

由于受电影的影响,武术风靡了整个社会,小伙伴你能我胜的操练着各种把式,我印象深刻的是六队的周国防,醉拳螳螂拳蛤蟆功八卦连环掌耍起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造化,足够以假乱真……

后来因武打片的风靡,年轻人的效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负面影响!因教养和文化的局限,使得不少人走向市侩和流氓,把社会风气弄得沸沸扬扬!这里不做冗述!

嗅觉着旧年的芬芳,触摸着儿时的繁昌,人生的轨迹如同电影一样在中年的生命里反复传唱,那些堆积如山的画面哪一幅都是昨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