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三十三

村史编写组想让我写写我家的那些事,我思来想去,终究觉得没有必要写,一个低落的家庭有什么可写的呢,再说让我来写自家,会有失公允,如果实在要写,最多也就四个字:人丁旺盛

我还说,如果把我们这样普通和平凡的家庭写入村史,不免有记流水账之嫌,还会是村史的冗笔,也不合时宜,同时有失村史的分量!

我到觉得有个人应该写入村史,并且应该在第一梯队用最高的规格写入村史,但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写?我知道他的功绩,是参加辽沈战役牺牲的,知道他姓周,但不知道他的名字,就连许多年长的老人都没有有关他的记忆了,更无法在当地的史料中,查阅有关这位先烈的远年信息!

看,又是姓周,在条河这个周姓旺族的村子里,我不是为了突出周姓的重要性,大家也不应该把这篇文章看的过于世俗!

我就试着去描述一下早年那些零碎的关于这位先辈烈士的片段!

那个暑假,我还没有十岁,不知道是乡里民政还是县级民政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在我们生产队打听一个人,名字我记不得了,这个人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工作人员是来核实这位先烈的真实情况的!

小时候我就对这类事情感兴趣!

工作人员询问了庄邻许多年龄稍大点的人,都没人知道知道烈士的子丑寅卯!后来还是我大娘提的醒,说去问问本庄的一个族太奶奶!(周其东奶奶)那时候太奶奶大概有80岁的样子,我就跟在工作人员后面看热闹!听听他们会说什么?

太奶奶记得也很少,太奶奶说:他小名叫大德子,他父亲死得早,娘儿俩过日子,去参军打仗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没结婚,走了以后就没回家过,是死是活没人知道,当时的户口在老六队那里,后来他母亲在周金华家临终,又属于我们五队的,他母亲临终时嘴里还念叨着他的乳名。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只有这么一点片段!

到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又一件事我印象深刻!

我姐夫在锦州当兵,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碑林上看到有江苏籍的革命烈士,越细看越发认真,竟然有我们条河籍的烈士,后来我姐夫回家,问我父母亲关于碑林上那位烈士的身世,我父母亲也都不知道一二,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这件事就这样安放在我心中!

在我年少无知的懵懂年龄,听说远在天边的锦州辽沈战役纪念碑上有条河人的名字,让我受到不小的惊吓,仿佛家乡一下子有了内在的份量和等级,显得气壮山河,也为家乡增添了勃勃血性!

现在家乡正在写村史,我总想,应该让那段抗争史成为村史的主角,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哪一场战争条河人都没缺席,并且都狠狠的争气了!因此其它的人和事尽量少去讴歌,能把英雄的名字留下来,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做的事!

我就试着去联系这位先烈房族亲近的人,我以前文中曾经写过的那位嘞嘞大王周金华和这位先烈血亲最近,但能记得烈士身世的人都不在人世间了,只是在早年只言片语中听说过,如果公社、大队有关劳役的扒河打堆繁重体力活,他们家就会提议说是烈士的近亲,有时候也便能免于劳务!至于烈士本人的来龙去脉没有人提及过!

我又联系了我朋友圈这位烈士的又一个族亲周金林,他说根本就没听说个此人,要知道点有关烈士的信息,只有六队的周金科会有点印象,因为周金科是他一脉人中唯一能说文解字的,但周金科也在两年前去世了!

你看战争就这样残酷,不讲曲直不讲情感,英烈连名字都没给家乡留下来!

为了让这份感情存档,为了不让这份记忆断根,我拨通姐夫的电话,时隔三十多年,那个碑文上的名字姐夫已经忘记了,但这件事他还依稀记得!

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调开口,家乡竟把烈士遗忘的干干净净,就连我年少时的一些零散记忆都无法作完整的拼接!我们忘记了英雄他给家乡带来的滋润和抚慰,愿家乡人都能转过身来,念叨一声英雄的事迹,有机会能站在辽沈战役碑文旁,抚摸一下他的姓名……

烈士走出家乡就没有回来过,是什么横亘在这时空中间,让英雄回家的路如此艰难,在六七十年代那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物力财力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再加上他没有嫡系亲人的追寻,真正原因谁能说的清楚?!

当年,虽然烈士去当兵打仗,没有那么多的机智,却能固守寻常道义,战死沙场,为了那个年代作出的贡献是丰碑式的!虽然英烈自己没有后人去寻踪,但作为烈士家乡的后人,我们应该让烈士荣归故里!

因此,村史就成了英雄烈士回家的起点和终点,我们无法想像和身临其境烈士所处的贫苦年代、家居的门庭、看不见摸不着的惨烈战争,但村史一但没有了这位英雄烈士的壮丽篇章,整个村史便失重了,整个家乡也会显得无情!

你看,英雄就这样沉浸在异乡的碑林上,还沉浸的那么不动声色,家乡的谜底在辽沈战役那块土地上那么辉煌,家乡竟然把烈士的名字都遗漏了,有点不像话!

我想,能通过我的这小文章,让村史编写组深入了解英烈的前生后事,让家乡人民永远记住这位英烈!让英烈母亲临终前的念叨的那声乳名就此落地!

让英名入史,便是英烈最好的归宿,所有的流血牺牲都没有被辜负,也是最有价值的怀念,村史也会显得更加重峦叠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