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导师:有所为,有所不为

Preface

青年导师,通常在35岁左右,国外一般是AP,国内则有“青椒”的称号。他们通常情况下与学生关系更紧密,也比大老板更知道学生的日常动态。

青年导师,由于脱离学生身份的时间并不长,即使身份是导师,但是人格上仍处于从学生到真正导师的过渡期。这样的好处是,ta们比课题组的大老板会更加理解自己的学生,坏处是,会用自己的身份让学生做一些ta们本不想做的事情。当然,这可能是通病,人但凡有了一点职权后都会觉得自己突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某种程度上,青年导师就是学生初入科研大厦时的第一责任人,其意义不容小觑。本文就总结自己这些年观察下来,青年导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

  1. 当出现问题时,说学生“基础较差,你这N年来都学了些什么东西”。学生如果不敏感还好,如果敏感的话,将会对其造成很大的信心上的打击。

  2. “这事情,你做不了,别做了,做出来也不行。”虽然从事实上讲是合理的,但是语言就不能委婉一点吗?

  3. “做学术就跟做人一样,你总不能自己••••••就••••••”,其实我只是想好好做学术,不想听你聊你自己总结出来的做人的道理。道理谁都懂,但是有什么用吗?

 

有所为

鼓励的,真诚的,相信的。

 

总结

世上所有行业的管理者,如果想做到优秀,想做到上游,品质都是相通的,而那些美好的品质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只不过就是有人做不到,有人做到了但是坚持时间也不长,而那些极少数能做到并且做得很好的,如果你有幸遇到的话,请好好珍惜,错过就不会再有。